今年以来,一些大发行的出现延长募集,市场上也因此出现了“基金现出原形”的批评文章,认为养老基金就是一类缺乏吸引力的产品,营销难以为继,甚至展现出了戳破泡沫的姿态。
监督无可厚非,尤其是对于公募基金这一本来就具有公开透明度的资管行业来说,多年以来这些报道也多数都是相辅相成的。也许公募基金过去发产品确实有一拥而上、包装过度、打擦边球的情况,甚至对于养老基金的销售,也会有描述不到位,但是关于养老基金的滞销,或许和其他网红基金跌落“神坛”相比,有一些更深层次、更值得思考的原因,让人感到这也许不是一件好事。
究竟是不是“网红基金”?
红不红,看规模。规模虽然不是唯一的标准,但却是最有效的刻度。目前市场上50余只养老基金,规模最大的是20亿元,有5只在10亿元左右,低于5亿元的是大多数,不足1亿元的更是超过20只。而今年以来,动辄一日售罄700亿元、300亿元的网红基金(尽管最后配售了)应该又唤醒了广大投资者对于抢手货的认知,因此所谓爆款和网红,不论哪时哪批,都和养老基金不怎么沾边。
当然,不可否认基金公司花在养老基金宣传上的力气,不输于打造任何一只爆款基金。
去年下半年,养老基金获批之后,基于第三支柱的破冰,广大基金公司构想着未来个人投资养老的万亿级别市场,各种类型的投教文章、小程序、游戏、活动纷纷上线,旨在希望这一类别的产品能够一举霸占投资者的内心和资金。但比起经理挂帅的新产品,或者爆点十足的科创板基金,养老基金因为带上了遥远而又慢节奏的“养老”二字,并且具有3年5年不等的封闭期,出现了投资者只看不买的情况。或者说,连看都不太想看,也许对于30岁的人来说,这个月去股市上炒股赚一笔的诱惑力,远大于在本来就不多的储蓄当中分出一部分作为“不动产”,放在一只或几只基金里长达几十年。
今年上半年,波澜壮阔的行情,在养老基金身上也体现得不明显。当然,这是必然的,一是仓位有限;二是严控风险;三是以为主,因此整体收益最高的养老基金在10%左右,多数在5%以下。对比同期接近60%的最高收益率,如果仅仅以这么短期的目光来看,确实很不吸引人了。不过,如果在下跌市或者震荡市,养老基金依然可以守住回撤,虽然不暴涨但也不暴跌,那么长期累计下来,就能获得一个稳定且有一定分量的收益水平,起码能与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率相媲美。
为什么会出现滞销?
养老基金出现滞销,归根结底有两个原因,一是个人养老意识不强;二是长期投资理念不足。一旦牵涉到意识、理念,改变和普及起来的时间就比较长了,短期的迷茫其实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。除非,养老投资能像垃圾分类一样短时间内就成为社会焦点,但个人的规划和投资并没有督察小分队来盯着,欠缺的也正是大家的积极加入。而且长期投资理念的养成,能够为自己年老时未雨绸缪,这与个人身份、教育知识体系、工作性质、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相关,并非购买一只基金就能解决这些问题。对于养老,无视养老基金这些产品不合理,但一味夸大作用也不明智。
而监管层和基金公司,包括部分媒体也都在长期输出,希望能够解决一些投资者的现实问题。当然,投教也并不是要当“救世主”,而是发出声音,让真正有需要的人能够关注到这些内容,从中得到帮助或启发,或者说唤醒一部分人的长期投资意识。如果本人真的不关心,那也没有任何问题,大家都有决定自己未来的权力。当然,对于行业来说,这样的投教宣传也许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效果,或者说不能明显地与产品销售相关联,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可以观察变化,但越来越多人加入,不断地进行,持续地投入,即便是一点一点地加速,那就还是有意义的,也是能够走向成熟的。
因此,最后想说的其实是,也许你可以不买养老基金这一类产品,但是一定要为自己的养老做规划,做好长期投资的打算,30岁之后,就真的可以开始了。当然,如果你的资金不多,可分散程度有限,而养老基金确实也是一类目标明确的产品——就是为了给你养老,就是为了你几十年之后退休可以用,你也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投资。当然,如果不买养老基金,你也可以周期性地持有股票型基金,或者做好,但一定要坚持下去。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责任使命,能够充分地意识到自己要做的事,并去做,也是你适应这个阶段的标志,并为进入下一个阶段充分做好铺垫。
责编 祝裕
10-31 分类:国内
07-29 分类:科技
07-22 分类:科技
07-19 分类:国内
06-11 分类:国内
10-21 分类:体育
10-21 分类:体育
10-21 分类:体育
10-21 分类:财经
10-21 分类:财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