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贫车间开进村 贫困户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

  扶贫车间开进村 贫困户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

  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可务工上班

  全方位发力 高质量脱贫②

  文/图 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

  “我们村有了扶贫工厂,家门口可以务工赚钱了,一个月3000多元工资,家里地里的活不耽误,老人、孩子也能照顾上。”说这话的是英德市沙口县的妇女林美贞。

  和林美贞一样,在沙口“扶贫工厂”,近百名村里的妇女经过培训,到车间上班,她们分工有序,所有流程一气呵成,成型的玩具经过检验包装将运往广东省各地。

  林美贞是英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受益者之一。英德市通过探索产业帮扶、扶贫车间、开发旅游资源、奖补政策等,找到了从“输血”扶贫转为“造血”脱贫的道路。

  “扶贫车间”建在家门口

  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愿望,为什么会成为贫困人口? 走访中,记者了解到,原来这些贫困人口中,有一部分是家中有老人、病人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照顾,导致他们无法走出家门实现就业脱贫;有些是年龄偏大的妇女,要在家照顾孩子,照顾家庭,不方便到外地就业;另有一部分人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不能长时间在外就业,他们的贫困纯粹是被拖累的。

  “把就业岗位送到贫困人口的村甚至户,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,放在以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。”英德市扶贫办主任告诉记者。

  “能一边上班,一边照顾家庭。这是想不到的好事。”10月15日,在兴农玩具厂的流水线旁,林美贞正在组装玩具椅子。她有两个在念小学的孩子,丈夫去世后,如何照顾孩子成为难题。玩具厂的出现帮她找到了解决途径。

  林美贞所在的兴农玩具厂坐落于沙口镇。“建这个玩具厂是专门为了吸纳贫困户就业的。”清远市税务局驻村干部邱成炽介绍,这是大站镇卓佳玩具厂建的沙口社区扶贫工厂,通过选择玩具加工这类劳动密集型且加工技术含量低的工厂,即使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弱劳动力贫困户,也能实现就业。

  “现在工资3000多元一个月。”林美贞说,自己也有了较为固定的上下班时间,离家近可以照顾孩子。今年9月1日,林美贞还拿到沙口社区聚兴水产合作社分红款1万元。

  “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居建造扶贫车间,让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人口,足不出村,甚至足不出户,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。”英德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
  由于投资成本不高,吸纳贫困户就业效果显著,这样的扶贫车间在英德呈遍地开花之势。截至目前,英德扶贫工厂以大站镇卓佳玩具工厂为中心点,辐射N个如青塘、连江口、沙口等10个镇建设玩具加工车间,吸纳当地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在车间务工,形成“1+N”扶贫工厂就业模式。该模式下可容纳超过2300工人在扶贫工厂务工,目前贫困户约有200名在工厂车间就业,月收入约2000元-3000元。

  多模式产业扶贫“输血”变“造血”

  在英德,生活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石灰铺镇乌坑的村民林观金。

  “以前家里只种田,每年收入两三千元。现在我一个月的工资就有3000多元了。”说起生活上发生的变化,55岁的她笑得无比灿烂。短短的两年间,林观金家里就置办了65寸的彩电、冰箱以及沙发等家具,“原来家里连床都没有的时候,哪敢想这些。”

  而她家里发生的巨变,则源于村里引进了英州红旅游扶贫茶园。当前,产业扶贫成为英德扶贫攻坚的根本之策。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“公司+合作社+贫困户”“合作社+贫困户+基地”等模式也不断丰富着产业扶贫的内容。

  “现在入园的贫困户有多块收入来源。”英州红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水清算了一笔账:贫困户每户统筹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到万联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茶叶种植资金,再由合作社在英州红茶叶种植基地为每户贫困户帮扶种植2亩茶,“2亩茶每年产值可达到3万元”。

  同时通过招收贫困户劳动力到茶园、茶厂和销售基地务工,人均年工资可达2.88万元。同时,通过村统筹财政扶贫资金入股茶园,以勤丰村、新联村和美光村人均统筹6000元入股为例,每人每年可增收600元。

  “产业扶贫就是变单纯‘输血’为有效‘造血’。”英德市扶贫办主任周兰标说。目前英德已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216个,打造农产品种植基地35个,养殖基地11个,贫困户年均增收约3000元。

  与此同时,在英德市,包括九龙小镇、奇洞温泉小镇等一批旅游扶贫项目也已发挥作用。目前全市共开展中大型“旅游+扶贫”项目共14个,带动1300多名贫困户人员就业,户年均增收2300元。

  (《扶贫车间开进村 贫困户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》由金羊网为您提供,转载请注明来源,未经书面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镜像。版权联系电话:020-87133589,87133588)

相关推荐
新闻聚焦
猜你喜欢
热门推荐
返回列表
Ctrl+D 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,全面了解最新资讯,方便快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