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推动产业链、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延伸,在经济产业布局、城市空间发展、交通市政基础设施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充分衔接,构建一体化发展的武汉大都市区
近日,国家发改委公布了《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(2019-2024年)的批复》。未来5年,武汉将新增8条地铁线,总长达到606公里。武汉地铁还将首次跨出武汉,抵达鄂州。这标志着武汉大都市区交通一体化进程加速。按照武汉城市整体规划,到2035年,武汉城市发展空间转型将从市域迈向大都市区。
创新引领“做实”大都市区
2007年12月份,武汉城市圈获批为“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。经过10年的发展,武汉在2017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武汉大都市区的构想。2018年1月份,武汉市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再次提出,推动武汉产业链、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延伸,拓展“飞地经济”,探索武汉大都市区发展。
“从城市圈到大都市区破题,这是区域发展一个重大战略转变。”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肖志中表示,在武汉城市圈层面,作为单中心城市群而言,武汉从单中心到强核心的战略进程并未完成,而且还在持续,这是提出建设大都市区的核心原因。
肖志中分析,武汉正处在中心集聚为主的进程当中,武汉城市圈必须在合理的尺度空间内,以更快的速度打造更强的中心,实现区域发展阶段的提升和跨越。
“提出发展武汉大都市区并非另起炉灶。”武汉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副处长许小明强调,武汉大都市区将是未来武汉城市圈的重点发展区域。
许小明告诉记者,构建大都市区,谋划区域发展,这是武汉城市地位上升、功能拓展的需要,也是武汉由市域走向区域,实现区域同城化、一体化发展的需要。武汉在经历了由沿江向主城、都市发展区逐步拓展后,目前武鄂黄黄、汉孝临空地区等基本形成了连绵板块化布局的空间形态,迫切需要加强近汉地区空间统筹。
据介绍,新一轮总规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武汉市域与区域空间格局关系,根据空间临近、功能互补、交通通勤、生态共保等原则,划定武汉大都市区范围为武汉及其周边共11个县市。在大都市区范围内,统筹产业经济、功能联动、生态保护、公共交通、市政设施、公共服务等综合布局,构建“146”大都市区空间结构,推进区域协调发展。“146”空间格局即:1核(武汉大都市核心区),4带(武鄂黄黄、汉孝、武仙、武咸四条城镇带),6副(以黄石、黄冈、鄂州、孝感、咸宁、仙桃市辖区为主的副中心)。
“同频共振”共筑新增长极
伴随武汉孝感城铁开通、汉孝大道通车,汉孝进入“同城时代”。截至目前,孝感38%的产品直接进入武汉市场,(
,)占武汉市场份额20%左右;400多家规模企业与武汉企业建立协作关系,形成6大产业配套基地。“总部在武汉,配套在孝感;研发在武汉,转化在孝感;市场在武汉,供应在孝感。”在孝感市委书记潘启胜看来,承接武汉产业转移,搞好协作配套,提升产业层次,形成新的产业优势,推动高质量发展,是孝感建成区域性增长极“最智慧方法”。
多年来,孝感市委、市政府将“汉孝一体化”作为第一战略抓手,从规划和基础设施、产业和市场、科技人才、公共服务、生态环保等方面对接,促进深度合作。伴随产业有序转移,要素双向自由流动,汉孝两地在、光、生物、、森工家居和农旅融合、健康养老、文化教育等产业上的融合走向深入。
武汉和孝感的互动协作只是武汉大都市区各县市跳好“集体舞”的一个缩影。
当前,推动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,须规划和交通先行。武汉与孝感已共同拟定了《汉孝一体化规划战略合作协议》《汉孝一体化战略实施规划》工作方案;组织了《武汉大都市区武鄂临界地区空间协同规划》公开招标;开展了武鄂、武孝等方向的协作区范围识别、发展战略和规模的确定以及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的方案研究工作。
今年以来,武汉市还主动作为,积极联系孝感、鄂州、洪湖三市,召开交通一体化对接座谈会,逐条核实交通项目。目前,已初步核实三市交通对接需求项目42个,涉及轨道交通、高速公路、市域道路等。
“构建武汉大都市区,必须强化武汉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。”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,要打破武汉与周边地区的行政边界障碍,在经济产业布局、城市空间发展、交通市政基础设施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充分衔接,构建一体化发展的武汉大都市区。
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建议,武汉大都市区发展要借鉴国际大都市圈发展经验,让资金、人才实现同城化流动,武汉周边城市也应该具备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群体,形成主打产业,有叫得响的品牌,并依托武汉的交通、物流资源将产品分销至各地。同时,武汉应发挥“头雁效应”,专注于尖端产业研发,适度分散和转移制造业到周边城市。
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,加快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长极,这是新时代赋予武汉大都市区的历史使命。”湖北省委副书记、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表示,武汉将大力发展以知识、技术、信息、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,加快传统产业和周边城市分工协作,共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。
“飞地经济”助推产业一体化
6月18日,在洪湖市新滩镇,武汉新锐惠恒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,重达1200吨的巨大冲压机把钢板加工成汽车车身大梁、发动机构造件等。该公司总经理徐浩涛介绍,惠恒实业是东风本田的一级供应商,订单充足。但是,公司在武汉开发区厂房仅40亩,严重制约发展,落户新滩后,新建了108亩新厂。
“这里不仅有‘武汉待遇’,还叠加‘洪湖待遇’,享受‘双重优待’。”徐浩涛说,武汉开发区一亩地40万元,这里6万元,加上固投和税收奖励,成本大为节约。
惠恒实业的选择代表了众多武汉企业落户新滩的现实考量。“武汉开发区缺地,洪湖新滩缺产业。”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许甫林说,作为大都市区的“主中心”,长期以来武汉的龙头带动和辐射功能不断凸显,但发展空间有限,同时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及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,亟待拓展空间和进行产业调整转移。同时,湖北省内一些地区急需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管理等要素投入,这就要求二者通过跨区联合发展“飞地经济”,实现优势互补、共赢发展。
近年来,武汉大力发展“飞地经济”,以长江、汉江沿线重要城镇为节点,展开区域产业合作。武汉出台政策鼓励建设“飞地”产业园。武汉开发区、武汉(
,)区、临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“三驾马车”,先后与洪湖、黄冈、随州、孝感等地共建“飞地经济”产业园。“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链式布局、综合配套,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产业联动效应。”(
,)集团董事长王学海告诉记者,人福医药集团的总部、研发中心、营销中心、运营中心都设在武汉光谷生物城,在全省十多个地市州县都有工业项目,其布局是出于形成有效产业对接和合理分工的考虑。武汉卓尔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方黎认为,武汉企业可将成熟的产业和运作模式在大都市区布局和复制,实现客户、物流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,协同共享。
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所副所长张静建议,加快武汉大都市区产业一体化布局,打造“大都市区”空间发展格局。(经济日报 记者 郑明桥 柳 洁 通讯员 周 钢)
10-31 分类:国内
07-29 分类:科技
07-22 分类:科技
07-19 分类:国内
06-11 分类:国内
10-21 分类:体育
10-21 分类:体育
10-21 分类:体育
10-21 分类:财经
10-21 分类:财经